.
学校首页

党建思政

温州市共同富裕中心

共富中心研究员为山区县文成发展出谋划策

初审:温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     复审:转载自温度新闻,记者 金朝丹 孙余丹    终审:叶梦诗  发布于:2024-04-08     点击:

温州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,山区量大面广,过去温州山区五县尤其积贫积弱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,乡贤、项目、资金加速注入乡村……20年来,瓯越山乡换颜,城与乡开启“双向奔赴”新历程。

出山之路,极为曲折。这场奔赴,从山路开始,本期“八八战略”青年调研团走进山区县文成。一对邮递员父子,见证着山路变迁,也感受着山乡巨变。而山乡出路,也在寻求中,日益通达开阔。

 

 


调研内容

(一)邮政投递路变迁

兰速文一家三代人,都是邮政揽投员。兰速文父子从徒步翻山越岭,到开上车子便捷送快递;从将世界各地信件送到村民手中,到将衣食住行货品快递到家家户户。父子俩的投递之路,也见证着山乡巨变。

(二)黄坦镇共宅村

小山村问路发展,美丽蝶变,从“经济薄弱村”蜕变为村集体“经济富强村”。农业方兴未艾,富民工业从无到有,乡村面貌日新月异,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,鼓起了钱袋子。

(三)黄坦镇

从生猪养殖大镇,到为保护珊溪水库水源禁养,黄坦镇一直苦苦寻找出路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工业兴镇,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质变。

 

青年观察员

吴欣(温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研究员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)

包永强(文成县委办公室文员)

孙余丹(青年记者)

金朝丹(青年记者)

刘伟(青年记者)


 

听,一对邮递员父子和路的故事——从翻山越岭到便捷快递

兰巧巧36岁,是一名邮政揽投员,开着邮政投递车,走街串巷,往返于文成县黄坦镇各村之间,这是他工作日常。
兰速文59岁,邮政投递工龄整整40年。2019年退休,如今一周还是会有一二次,和儿子兰巧巧一起“返岗”。
“在家里没事,就想跟出来。”兰速文从15岁开始,就跟着父亲兰一民学投递,一家三代邮递员,也见证黄坦山乡变迁。
兰速文感受最深切的变化——是路。
退休前,兰速文负责富岙、支垟方向两条长达62公里的邮路,途经36个行政村,步行才能把信件送到村民手里,徒步完成一次送信,需要两天时间。
黄坦村户散落,山路坎坷崎岖。凌晨三四点出发,挑着四五十斤重的邮件,兰速文常年走在茅草丛生山道上,他总随身带一把柴刀来开路。遇到雨天,山路就难走。“有几次下起大雨,差点滑入山底”。兰速文说起那段日子,还心有余悸,他最怕的是毒蛇恶狗,腿上被狗咬过。
山区邮递工作异常辛苦,兰速文不善言辞,总是一脸憨笑。文成是浙江省第二大侨乡,兰速文印象最深的,是为村民们送去世界各地的信件,以及大学录取通知书,村民会格外高兴。
多年来,他从未误递、错送过一件邮件。偶有山民托他带种子、药品、面条等物品,他总憨笑着应下。
兰速文一路见证着村民们生活改善:“大伙新房子越盖越多,后来村里有了公交车,大家出门方便,托我买东西就少了。” 
长期走山路,兰速文患小腿静脉曲张严重,肌肉凹凸起伏,有时疼得厉害。在退休前早一年,从2018年开始,兰巧巧便开始帮衬着父亲送快递 “我爸没学过车,只能走山路,我会开车。”
能开车,送快递花在路上时间就少了。但事实上,兰巧巧上班时长比父亲还要长:“现在靠走路,可送不了东西。”兰巧巧所需投递的物品,信件少了,但从急救药品,到衣食住行品类繁多,且有时个头庞大。 
兰巧巧每天2次,接收从县里来的大车揽件,然后送到家家户户,每日送件量在百件以上。“近的地方开三轮车,远的村子开小车,和我那时候不能比。”闲不住陪着儿子送快递的兰速文说。

 

青年之问:出行改变,山乡如何寻出路?

脚下的路在变,山乡出路又在哪里?青年调研员们发现,黄坦镇各个村庄问路求索,20年来也寻得发展新路子。
“过去房子着火,消防车都开不进来,只能干着急。”共宅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克英介绍,2002年,他上任村委会主任时,村集体欠着2万元外债,村办公楼是泥土墙。
2003年,共宅村全村土地面积1800亩,建设用地仅96.4亩。村内刚刚形成野菜种植产业,以及原有的生猪养殖业,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。泥巴路上村里蔬菜运输到温州销售,费时费力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2006年,共宅村村民每人出资500元,自筹10多万元,加上政府补助,修通了蔬菜种植基地连接外界的2条水泥路,共1300米。
随后,小村拉开“三横两纵”道路网框架,建成文成县村级最宽道路通园大道。
大道引路,共宅村引进鲜切花基地,年产鲜花最高达4000万支,营销范围不仅辐射浙南闽北赣东,还远销日本、韩国等地。发展糯米山药全产业链,形成糯米山药鸡、八宝粥等预制菜系列。工业上,建成落地生态产业园一期、南联蔬菜配送中心等,村内先后入驻生态工业企业16家,已投产10家,今年企业年产值预计达6.5亿元。近15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村集体收入超160万元。 
黄坦镇党委书记陈铣直言,过去黄坦镇中心,只有“两条半”路,以道路建设为抓手,近年来,当地拉开城镇框架,将城区范围由原1.72个平方公里拓展至3.7个平方公里。接下来,还要开展“980”工程,致力打造“9平方公里”镇域发展空间,其中产业空间占80%。而随着文景高速的通车,黄坦镇内畅外联的现代交通路网体系,加速形成。
机遇叠加,2021年底,省政府同意文成整合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,包含大峃、黄坦、百丈漈、巨屿等4个区块,文成历史上首个投资10亿元级的单体制造业项目时尚旅行产业园成功落地黄坦。
近年来,黄坦镇大力推进基础建设,集镇与中心村人口加速聚集人口,建成生态搬迁小区5个,实现9个村6600余人整村搬迁,随着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框架拉大,未来两年预计还将有5000余人陆续向城镇集聚。
从生猪养殖大镇,到为保护珊溪水库水源禁养,再到工业兴镇,黄坦的沉寂和复兴,一路探索成效显现。
未来的新路子,陈铣表示,正谋划三产融合发展,让山乡更富。今年文成南互通至黄坦产业园公路项目开工,预计2026年竣工。届时,黄坦镇到县城或上高速,预计只用10分钟。这条公路将和樟山大道一起,串联起黄坦、樟山新区、县城老城,撬动山区产城融合。

 

 

导师“开麦”: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更多发力

文成于1946年从瑞安、青田、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,是集山区、库区、老区“三合一”的县。“八八战略”指出,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,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。文成作为山区26县之一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,提高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意义重大。
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、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欣看来,近年来,文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、乡村生态环境优美、群众精神面貌总体良好,但城乡融合发展,任重道远,需要更多发力。
如在经济发展上,推进“产业兴县”,发挥文成农林科学研究院、浙江大学文成大健康产业联合研究中心作用,健全完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,培育“三个新增长点”,撬动生态工业、农业和旅游的进一步深耕。产业增收,致力于“经营乡村”,因地制宜发展“美丽经济”“高山经济”“林下经济”等新业态,促进农民增收。民生福祉上,擦亮“温馨善育”“学在文成”“老有颐养”等金名片,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样板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二维码

联系我们
地址:温州市六虹桥路1000号
邮编:325028
电话:0577-88414670